百姓聚焦
抗击疫情∣北京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救先锋”在行动
金翔桐: 面对“新冠恶魔”,我们义无反顾
金翔桐是重症医学科“急救先锋”中一名90后护士,在抗击新冠肺疫情中,她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小汤山定点医院抗疫工作中,走在抗击病毒第一线,认真护理患者、鼓励患者、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她是90后护士们的榜样。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一个“恶魔”,作为一名90后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并且作为急救先锋的一员,面对疫情,我义无反顾的成为了援小汤山抗疫团队的一员,走向了抗击病毒的第一线。在小汤山医院的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尽职尽责,在隔离区期间认真护理患者,开导患者,降低每一位隔离人员的不安感。
在不进入隔离区的时间里,为其他医院的护理人员们进行心肺复苏及呼吸机患者的护理培训,与其他医院的老师们共同讨论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现如今,我已回到了工作岗位,我将继续与我亲爱的战友们并肩战斗。
6月初,当新冠病毒肆虐北京,“急救先锋”的主管护师于磊请战出征,支援地坛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继星以及科内最小的护士王雨,穿上防护服,参与到社区咽拭子采集队伍中,为4500余位居民采集咽拭子。重症医学科“急救先锋”的每一位队员不仅有着急救知识,还有着不畏风险的抗“疫”精神。
于磊: 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
于磊不仅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6月15日参与驰援地坛医院,从开始踏入病房的惶恐、害怕,到后来的从容、淡定,除了完成对重症患者日常的护理工作外,还为患者加油打气。她对“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虽然我对重症护理工作非常熟悉,但当面对高压环境下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时,我还是感到些许惶恐。最初踏入病房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因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而恐惧,但当大家来回交替的脚步声、“哒哒哒”的键盘声、“嘀嘀嘀”的输液泵声,充斥双耳时,原有的惶恐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份从容与淡定。
每天,我除了完成对重症患者的常规护理工作外,更重要的是承担了缓解患者焦虑,为他们加油打气等“家人式”看护照料工作。我们会对监护室里焦虑的清醒患者做心理疏导,并分享其他病友积极配合治疗的案例;我们让清醒患者将手机带进病房,让思念亲人的患者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
每天用“吹乳胶手套”、“踝泵运动”等方式指导并鼓励进入康复期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工作内容虽然与以往几近相同,但是在这身防护用具的包裹下一切行动就都变得尤为笨拙,甚至有些艰难。平日里测血糖是最简单不过的操作,但是当戴着三层手套去捏那片薄薄的血糖试纸时,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上班当日我尽量少吃饭、少喝水,生怕任何情况发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和同事谈论一下当天的上班感受,也会彼此叮嘱对方应该注意的事情,并相互打气。一定要万事小心,一定要平安的回去。
刘继星: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从武汉到北京,一直在路上
刘继星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人员,在参与武汉和北京的抗疫工作中,他不仅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输液、打针、发药……,还是患者们的“心理治疗师”,他不断鼓励、安慰患者,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他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北京一定会战胜疫情,炸酱面,加油!

当人们还在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卷全国,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武汉,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群“逆行者”,向武汉出发,向疫情宣战!
这时,北京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纷纷向护士长请战,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我有幸成为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带着单位领导的嘱托随行驰援武汉。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主要收治的是新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在隔离病房里,我们精心照顾每一位患者,不止要为他们测量生命体征、输液、打针、发药等,当患者长时间见不到家人,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出现情绪波动时,我们就是他们的儿女和“心理治疗师”。由于收治的大多数都是危重症患者,自理能力很差,还要给他们喂水、喂饭、翻身,处理大小便。
患者病情加重时,上了呼吸机,我作为呼吸道传染病重症医学科护士,在重症医学科所学的知识,护理起来有更多的经验。在不停的忙碌下,厚厚的防护服里汗水早已浸透,护目镜也悄然起了雾。当走出隔离区、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时,面部和手臂上勒出了深深的痕迹。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各级党委政府、数万名医务工作者以及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按下“暂停键”的武汉已经“重启”。
现在,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北京,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形势严峻。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再次向护士长请战,我也向护士长交上了请战书,国家有难,家乡需要我,疫情就是命令,有援鄂经历的我,无论在武汉,还是在北京,在这危机时刻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
6月24日中午,响应通州区卫健委的要求,北京胸科医院迅速组建了63位医务工作者的核酸检测队伍,顶着烈日骄阳,赶往通州北苑小学,为周边4500余位居民采集咽拭子,我再次为家乡的抗击疫情出了一份力。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北京一样会战胜疫情,炸酱面,加油!
王雨: 在疫情防控中,没有忧虑,更多的是开心和自豪
王雨是重症医学科入职不到一年的新护士,“胆大心细,勇于实践”是她的座右铭。

这次去采集咽试子,当护士长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犹豫,虽然会有点担心,但是更多的是开心和自豪。我入职一年,能有幸为疫情防控做出一点贡献,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这次抗击疫情中,科里的老师们,兄弟姐妹们都不曾因害怕而懦弱退缩,他们勇敢地冲锋在前,这使我很受鼓舞。
我担心领导因为我入职时间短,工作经验少就不选我,于是我向领导毛遂自荐:“我虽然年轻,但是我学习能力强;我虽然瘦,但是我身体结实,身体素质好,希望领导可以考虑让我去。”
虽然没有去武汉,去地坛医院那样的一线,但是对于家人来说,我去做咽拭子采集,他们也会担心。于是我一直跟他们解释,让他们放心,不管怎么样,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去。
我很谢谢理解支持并且鼓励我勇敢前行努力实践的人,为我担心的家人们;感谢给我学习实践机会的领导、老师们;感谢我的同事,帮我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时刻提醒我注意防护。
让我最欣慰的是来做咽拭子的居民们,他们每个人都在说“谢谢,辛苦了”这样的话。我第一次真实的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第一次感受到人民团结在一起去抗击疫情时的这股力量,这种力量瞬间充满全身,这种感觉让我感动,让我忘了因为在高温下穿着防护服的憋闷。这样的体验弥足珍贵,终身难忘。我相信,这种感受将会是我以后从医路上的一盏永远不灭的明灯!
赵丽: 我们90后,不仅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赵丽是重症医学科一名90后护士,在武汉病房工作的65天里,她既是冲在一线救治患者的护士,也是患者们的“小太阳”,她像春天一样,给患者们带来了希望。除此之外,她还和很多的患者成为了朋友,收获了友谊。

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大省市级医院都组成了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疫情一线。
我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90后护士,都说我们90后是备受宠爱、最幸福的一代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我们是需要被保护的,然而当疫情来临时,当祖国吹响集结号时,我们这群90后没有退缩,我们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因为我们也有报国之志,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要为国家尽一份力。
2月28日,来武汉的33天。面对这种大型作战,没什么经验,也有点紧张,也有点激动。紧张是因为面对未知的领域不太了解,但是通过跟各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我不断的用知识去武装自己,让知识变成消灭病毒的利器,这种紧张和恐惧也就没有了。激动是因为感觉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手持钢枪的战士。这样的场面让人鼓舞,让人振奋,只要我们凝聚在一起,就会无坚不摧。
3月8日,在武汉的第42天。身处隔离病房,家人又不在身边,焦虑、孤单等情绪都会影响她们的治疗,我们就想方设法缓解她们的情绪。正逢妇女节,于是想借此机会,为她们准备一份别样的节日礼物。30张折纸、78张软纸花瓣、180根花蕊、52个花梗、两卷双面胶,历时8个小时……每一朵‘花’都饱含着我们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意,希望每位患者早日康复,走出病房,与家人团聚,去拥抱生机勃勃、崭新的世界。
在武汉病房工作65天里,我还与“武汉伢”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工作上,我们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工作之余,她说她没去过北京,我说我来武汉还没机会出去玩,于是,我们约定,等疫情结束,她带我去游武汉、赏樱花、吃地道的武汉小吃;我带她去串胡同儿,吃北京的驴打滚、艾窝窝、豆汁胶圈,我们还要登长城游故宫。我们因“战疫”结缘,我们有共同的心愿——疫情早日结束,还祖国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90后也成为救治团队中的主要力量,无论是北京医疗队,还是武汉本地医院,配合默契,一起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也把快乐和信心带给每一位患者,每一位护理姐妹,病房的每个角落…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坚定心中的信念,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对未来保持乐观、充满希望。这就是我们90后,不仅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刘满达:盼山河无恙 愿人间皆安
刘满达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他说,没有上前线虽然很遗憾,但是坚守阵地也同样重要,只要有需要,一定义不容辞。他还写了一首小诗鼓励大家。

年关将至,荆楚却忙,
大疫初现,人心惶惶。
但有医者,为民祛殇,
为救一国,江城自封。
九州闭户,举国防疫。
然可见,白衣逆行。
入疫区,坚守不退,
战至数月,护我华夏。
终可见,大疫得治,
九州安康,山河无恙。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武汉回来不久,又继续投入到北京的抗击疫情战斗中,身为医者,他们当之无愧,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一起为北京祈福!加油!炸酱面!
上一篇: 北京胸科医院再次选派护理专家支援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