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聚焦
援藏三十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援藏情 篇章二:珍“藏”一生心中那一抹“高原红”——王秀军
援藏三十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援藏情之
珍“藏”一生中那一抹“高原红”
——王秀军
对口支援西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1994年以来,先后有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高原各地。从经济援藏、科技援藏等,到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到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他们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挥洒智慧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30年来,北京市派出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他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西藏的发展出力。30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明显,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打包先进经验,培养“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疗人才;30年来,医疗援藏干部人才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奋力开创援藏卫生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北京胸科医院党委推出特别策划,讲述胸科援藏干部人才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
篇章二
珍“藏”一生心中那一抹“高原红”
——王秀军
2020年7月31日,王秀军作为北京市第六批“组团式”援助西藏干部人才,赴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展技术援助工作。入藏后,王秀军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围绕规范规章制度、加强护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开展不良事件管理、提升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及开展新技术等方面开展重点工作。
其中,提高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是她此次援藏工作计划中的重点,王秀军深入病区了解各科室护理资源、床护比、病区管理、护理质控、院感等情况,整理出相关问题,并根据北京市护理质控中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在工作中,她时刻提醒自己尊重藏族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用当地百姓能够习惯并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以不良事件管理为抓手,推进护理质量提升。凭借自己在原单位对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的经验,带动拉萨市人民医院重视并加强不良事件的分析及落实整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与北京市护理质控中心同质化流程管理。
与此同时,王秀军深知援藏不仅要为西藏带来技术知识,更要带来关心关爱,用真情融入和服务西藏。面对西藏偏远山区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群众健康状况差、健康意识薄弱的问题,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除了医院“传帮带”外,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偏远乡镇卫生院、社区、寺庙和学校等,对医务人员进行慢性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专业指导,对大众提供“家门口”式暖心医疗服务,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进行体格检查,送医送药,现场讲解健康知识,耐心解答咨询问题,提升他们防病、识病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记忆尤深的是某次寺庙义诊,活动后寺庙禅师与她交流中非常激动地表示:“这是寺庙第一次接受来自医疗队的大规模、多学科义诊咨询,寺庙海拔高4500米,地处偏远,医疗队能克服困难,把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带给寺庙的僧侣和周边群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真心感谢队员,感谢党……”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伤痛,一张张淳朴、热情、满是皱褶的脸上带着的是对获得帮扶的渴望,对援藏医疗队的信任。王秀军正是秉承着“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秉承“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的理念,克服高原反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援藏誓言,尽我所能,发挥所长,以实际行动守护西藏人民的健康!努力完成援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