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引导页

科普健康

Healthy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健康 >>科普文章

科普健康

科普文章

【胸科科普】呼吸机患者的科学运动指南

作者:王珊 来源: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呼吸机≠绝对卧床

“上呼吸机就必须一动不动吗?”这是许多患者家属的疑问。实际上,长期卧床可能加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栓风险,甚至延缓脱机进程。对于依赖呼吸机的患者,科学、适度的运动是加速康复的关键。

作为胸科医院护理团队,我们将为您揭秘呼吸机患者的运动“安全密码”。

为什么要让呼吸机患者动起来?

1. 预防并发症:

长期卧床易导致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问题。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2. 保护肌肉功能: 

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呼吸肌可能因“废用”而萎缩。通过针对性训练,可维持肌肉力量,为脱机打下基础。

3. 促进痰液排出: 

体位变化与呼吸训练可帮助松动痰液,减少气道阻塞风险。

4. 心理支持:

适度活动可缓解患者焦虑,增强康复信心。

哪些运动适合呼吸机患者?

原则:个体化评估,医护指导下循序渐进!

1. 被动关节活动(适用于意识不清或肌力极弱者)  

方法:由护士或康复师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关节的屈伸、旋转(如肩、肘、腕、髋、膝、踝)。 

要点:动作轻柔,每日2-3次,每关节5-10次,避免疼痛。

3.jpg

2.床上主动运动(适用于意识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者)  

上肢:握拳-松手、抬臂触碰床边护栏、使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 

下肢:踝泵运动(勾脚-绷脚)、交替抬腿(膝下垫软枕)。 

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呼吸机管路,需专人看护。

4.jpg

3. 呼吸肌训练

腹式呼吸:患者手放腹部,缓慢用鼻吸气鼓起腹部,缩唇呼气。 

阻力呼吸:使用呼吸训练器(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5.jpg

4. 体位管理

每2小时翻身一次,病情允许时可摇高床头30°-45°(半卧位),利用重力促进膈肌运动。  

家属如何安全协助?

1. 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坚持,用语言或肢体动作传递积极情绪。 

2. 协助翻身拍背:

在护士指导下学习正确拍背手法(空心掌,由下至上),帮助排痰。 

3.观察预警信号: 

如患者出现面色发绀、心率过快、血氧下降,立即停止活动并呼叫医护人员。 

运动禁忌与注意事项

暂缓运动的情况: 

生命体征不稳定(如严重低氧、心率>120次/分)、活动性出血、未固定的骨折等。 

安全红线: 

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气管插管移位或呼吸机管路脱落;运动前后需监测血氧、心率变化。  

医护团队的“运动处方”

胸科医院重症团队会根据患者病情定制个性化康复计划,包括:  

呼吸机同步性评估:选择患者呼吸用力的时间段进行锻炼。 

多学科协作:医生、护士、康复师共同制定运动强度与频率。 

精准监测:通过呼吸机波形、血气分析等动态调整方案。  

动中有静,静中求稳!

呼吸机患者的运动如同“走钢丝”,需专业与温情并存。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医护的精细化管理,是帮助患者重获自主呼吸能力的关键。胸科医院护理团队始终以“生命至上”为准则,为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关注胸科医院公众号,获取更多重症康复知识,我们与您携手,守护每一次呼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