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聚焦
【医生笔记】中西医双管齐下,甲状腺结节患者告别三年忧虑
初识患者
2024 年 11 月的诊室里,一位中年患者走进我的诊室。我管她叫冯阿姨,落座时带着明显的局促。她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指尖划过还沾着细碎汗珠的鬓角,轻声诉说着十年间反复纠缠的头晕。“做过好几次头CT 和核磁,耳鼻喉科也检查过,都说没毛病,可这晕劲儿上来就觉得头重脚轻。”她说话时带着气弱的疲惫,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口罩边缘晕开一小片湿痕。
除了头晕,更让她困扰的是莫名的烘热出汗,手心发烫但却总觉得膝盖以下像泡在凉水里。“我三年前查出过甲状腺结节,就怕哪天查出来变坏了,是不是和我总焦虑这个事情有关?”冯阿姨讲述着病情。我让她伸出舌头,舌诊见舌淡红、苔根部略腻,脉诊左寸滑尺弱、右脉弱,这些细微的体征背后,藏着她常年被病痛折磨的焦虑。
治疗过程
看着患者攥紧衣角的手,我安排了甲状腺超声复查和功能检测,并结合舌脉给他开出七剂中药。我特意嘱咐道:“药先吃着,放宽心,咱们一步步来。”她接过处方时眼里闪过一丝释然,反复确认煎药方法才慢慢起身。
1周后,冯阿姨来复诊,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 "出汗少多了"。原本时刻不离手的毛巾此刻安静地放在包里,说话时气息也稳了些。“头晕也轻了,就是腿还凉,身上还有点没劲儿。”她边说边不自觉地摩挲着膝盖。
“有好转就说明是好事儿,来我再看看舌头。”此时冯阿姨的舌象转为淡红苔薄白,脉象仍弱。根据这些现象,我又给她调整了药方,加强了益气养血温阳的药材,同时根据甲状腺功能结果递过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处方对她说:“西药得按时吃,和中药间隔半小时就行。”
又过了半个月,冯阿姨第三次复诊,进门时的脚步轻快了许多:“现在能陪孙子逛公园了,膝盖以下发凉明显缓解,就是活动量大后还有点出汗。”她脸上已褪去往日的愁苦。看着她主动说起家里琐事的样子,知道药物正在悄悄重塑她的生活。后续3个多月的调方过程中,她每次来都会带来新变化:“不怎么出汗了、睡眠越来越好了”“膝盖不觉得凉了”“昨天又陪孙子玩儿了半天儿",每一次细碎的分享都藏着她对健康的珍视。
治疗结果
四个月后的春日,冯阿姨拿着复查单走进诊室时,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医生您看,结节没了!”超声报告清晰显示,左叶 0.4×0.2cm的结节已消失,锁骨上淋巴结从 1.6×0.4cm缩小到0.9×0.5cm。对比 2022 年以来几乎无变化的检查记录,阿姨突然很感慨:“三年了,总算能睡踏实觉了。”
翻看历次超声单,那些逐年变化的数字仿佛在诉说她的抗争:2022年发现时 0.3×0.2cm的结节,2024 年11月报告显示结节0.4×0.2cm,如今终于归零。冯阿姨小心翼翼折好报告单放进贴身口袋,像珍藏一份失而复得的礼物:“以后再也不用怕体检了。”
医生叮嘱
“结节没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指着超声报告上的“实质回声欠均”解释,“甲状腺还需要好好养护,西药还需要继续服用。”她也连忙掏出手机记录:每 6-12 个月复查、保持情绪稳定、不能熬夜... 这些注意事项被她画了好几个重点符号。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出现的肿块,可能是良性或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的。良性结节一般定期随访即可或配合中医治疗;而恶性结节则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因此,了解结节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形成甲状腺结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碘缺乏、甲状腺炎、内分泌失调以及环境因素等。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压力增大、不良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从而形成结节。
医生感悟
这个案例让我深切体会到,医生不仅要治疗身体的病痛,更要抚慰心灵的焦虑。从初诊时她紧锁的眉头,到复诊时舒展的笑容,药物之外,那份对医者的信任同样珍贵。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 "瘿瘤" 范畴,核心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互结于颈前。中医治疗看到的从来不是孤立的肿块,而是从人体出发,整体调理,从而改变机体内环境。当理气化痰的药方遇上规律作息的坚持,当软坚散结的药材碰上平和乐观的心态,疗效便有了叠加效应。看着她从被病痛困住的焦虑者,变回能享受生活的普通人,我也更确信医学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问诊、每一次精准调方里,也藏在医患之间那份共同对抗疾病的默契里。
本篇作者
罗敬月,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史利卿、贾德贤教授。
专业擅长:中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如感染后咳嗽、肺切除术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难治性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肺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小儿肺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肿瘤中医辅助治疗、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肿瘤术后调理;慢性胃炎、肠炎、肠息肉、消化道溃疡、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糖尿病、脂肪肝、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头晕头痛、失眠、亚健康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