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聚焦
“抗击疫情”背后的故事|十七年后的“我们”就是当年的“您”
“2003年的非典,您在一线战斗,我们离多聚少;2020年的新冠,我们在一线战斗,依然离多聚少,十七年后的我们就是当年的您,我们会像您当年一样,逆行而上。”这是北京胸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继星经常在心里默念的一句话。
刘继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已经在武汉一线奋战一月余了。他的妹妹刘继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虽然没有去武汉,但她同样也奋战在北京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他们的妈妈刘丽平是一位退休医务人员,曾经在2003年抗击非典。一家3口,两代人,为国抗疫,这正是刘继星所说的:十七年后“我们”就是当年的“您”。
2003年非典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作为曾经参与抗击非典疫情的医务人员,刘丽平没有想很多,毅然决然的把两个孩子送上前线,尽管她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没有给孩子增加一点思想负担。她告诉两个孩子:“疫情一天不去,你们就不要回来,为咱们国家尽一份力,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采访:刘继星的母亲——刘丽平】
从打我爱人去世以后,应该说这俩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就是一颗心分两半儿,一边是儿子,一边是闺女。
那天他没来得及回家,从医院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其实当时也挺突然的,反正还是没控制住,还是哭了。但是哭了是哭了,我还是坚决支持他去武汉的。我说你去吧,我没事儿,我会照顾好我自己,我挺好的。
在医院工作三十多年,这份职业让我觉得很光荣。他们两个人当时填的志愿,还有选择的职业,都是我帮他们选的。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给孩子选择这个职业。我觉得这孩子心比较细,他干这个职业很适合,救死扶伤。
现在国家有难,我作为家属,无条件的支持两个孩子的工作。
咱们作为医务工作者,既然干了这一行,现在有疫情了,你必须就得上。现在他们两个都在重症监护室,都很年轻,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业务知识,也是为咱们国家尽一份力吧。
我现在就希望咱们国家能够把疫情过去,他们能平平安安的回来,不管他去多长时间,一个月、俩月,我都很支持他们,但是他们都要把自己保护好,平平安安的回来,我就没有别的心愿了。
疫情一天不去,你们就不要回来,为咱们国家尽一份力,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我很有信心,咱们中国必胜,肯定能打败疫情。
在北京地坛医院ICU,同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刘继月,虽然身在北京,但也不能回家看望家人,陪伴她的除了隔离房间还有她哥哥刘继星和妈妈的鼓励。她说,我一想到我哥哥都去武汉前线了,我妈当时也抗击过非典,我现在就要更加的努力来对抗新冠肺炎。
【采访:刘继星的妹妹——刘继月】
我总是看不到我妈妈,总是看不到我孩子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无助,但是我一想到我哥哥都去武汉前线了,我想到我妈当时也抗击过非典,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就要更加的努力来对抗新冠肺炎。
我希望我妈妈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不用担心我们兄妹俩,我们肯定会照顾好自己。也希望我哥在武汉一线吃得饱,睡得好,有力气抗击这个病毒。我也想对全天下的所有的医护人员说: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来打败这个新冠肺炎病毒。
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我特别想多陪陪我妈,多陪陪孩子,然后我哥赶紧回来,我们一家又团聚了,欢欢乐乐的吃顿饭,好好地在家休息几天。
【采访:刘继星】
其实,从来到武汉的第一天,我就做好了战斗到底的准备。说实话,我能走上护士这条路,其实和我妈妈有分不开的因素。很多人开始不理解我一个大男孩儿怎么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学护理学的时候,还算比较早。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男孩儿学护士这个职业,我那个时候学的时候,我们班一共72个人,就两个男生,所以那会儿男生学护理还是非常非常少的。
我就觉得,救死扶伤,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还可以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别人,我也能从中找到快乐,也让自己高兴。
现在也想家,主要是想我妈挺担心的,但一想到当时我妈妈非典时在一线抗击的画面,我就觉得,我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能坚持就能胜利。她抗击非典,我抗击新冠,我要做的比她更好。
其实我妈她虽然嘴上不说多担心,而且总说我在家没事没事,你们兄弟俩放心。我知道她肯定特别特别担心我们。
其实我就希望疫情能赶快过去,我妹妹能够平安,我家人能够平安,武汉能够平安,湖北能够平安,中国能够平安,我们所有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都能平安回家。
现在,“星星”在武汉,“月亮”在北京,妈妈只身在家守望。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不能相见,但每天“星星”和“月亮”却都挂在刘丽平的天空中,因为他们有一颗“抗疫”之心,一闪一闪,亮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