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引导页

科室介绍

Departmen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结核三科>> 学术成果 >>正文

学术成果

结核病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字号:+-14

上世纪90年代WHO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此时我国的肺结核患病率高达523/10万。针对当时结核病疗程长、诊断效率低和耐药率高等严峻问题,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的支持下,历经20年协同攻关,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新技术及治疗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创成果。

1.率先建立我国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确定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链霉素)两个月,巩固期异烟肼和利福平四个月的治疗方案,成功把我国抗结核疗程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作为标准方案由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应用 (The Lancet,1996,IF=39.2 他引:89次),成果获199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2000年,13个省采用本方案治疗患者120余万例,项目地区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下降44.4%,而非项目地区仅下降12.3%。WHO总干事中岛宏对此评价:“中国的努力应被视为全世界学习的楷模”。

2.开展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简称流调),卫生部据此制定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2000年流调通过对36万人的调查,发现我国结核病高感染率(44.5%)、高患病率(367/10万)、高死亡率(9.8/10万)、高耐药率(27.8%)和低年递降率(5.4%)的流行特征;实施短程化疗地区患病率下降远高于其它地区;西部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他引1076次)。卫生部据此修订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并写入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感染病学》。

3.研发并推广了一系列新的诊断技术,提高了结核病诊断效率。①最早提出并推广 “症状查痰法”,较之前的“胸透筛查法”对培养阳性肺结核发现率提高21.2%。②首次报道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同时检测异烟肼、利福平、氧氟沙星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方法,诊断时间由原有的2-3个月缩短至1-2天。③国内率先评价T-SPOT.TB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发现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与外周血相比敏感性相当,特异性由76.1%提高至94.5%。

4.首次在国际上系统发现了新的结核病耐药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耐药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新发现与结核杆菌耐药性相关的72个编码基因(fadE33,proZ, yjcE等)和28个基因间隔区的突变,揭示了耐药发生的本源及其与耐药性进化的关联,为结核杆菌耐药机制的全面阐明及抗结核新药研发提供依据(Nature Genetics,2013,IF=29.6,他引26次)。

成果推广至全国27家结核病诊疗机构;所选20篇论著总他引1719次,单篇最高他引1076次;举办学术会议48次;举办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72次,参加人数达7600人次;培养博硕研究生135人;出版专著10余部,总印数7万册;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