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引导页

科室介绍

Departmen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肿瘤三科(综合科)>> 科室风采 >>正文

科室风采

对话张同梅 | 北京首家肺癌罕见突变门诊掌门人和她的学科发展观

字号:+-14

  精品导读

  如何推动肿瘤学科精细化发展?北京首家肺癌罕见突变门诊“掌门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张同梅接受无界进修独家专访,给出答案。

  文/王纳

  亲和感,是张同梅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住院部十病区的一间办公室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张同梅接受了无界进修的专访。一身白衣、笑容可掬的她,看起来像许久未见的老友,让人倍觉亲切。

  从医近20载的张同梅一直聚焦胸部肿瘤诊治,主攻肺癌个体化治疗及小细胞肺癌诊治。而开展北京首家肺癌罕见突变门诊,是张同梅在肺癌诊治这条路上纵深耕耘的必然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623133159.jpg

  肺癌作为人类健康的强敌,杀伤力只增不减。全国肿瘤登记结果显示,目前肺癌已位居我国居民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位。《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每年一次低剂量CT检查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尤为重要,可以降低至少20%的肺癌死亡率。胸部CT检查虽然可以发现肺部病变,但确诊肺癌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病理诊断依赖于病灶组织活检,根据病理类型区分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但这还不够,想要得到更精准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还要进行病理标本的基因检测,最常见的基因改变包括EGFR、ALK、ROS1等。 除了常见的EGFR、ALK、ROS1等靶点,临床上更多的低频驱动基因被发现,被称为罕见基因突变。不同突变有相应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开展临床研究或正在研发中。但在临床中,张同梅经常遇到肺癌罕见突变患者因为检测条件的限制没有被发现而贻误治疗时机,尤其多见于来自不具备检测条件医疗机构的患者。这让深耕肺癌诊治的张同梅意识到,规范肺癌罕见突变诊治意义重大,责无旁贷。

天时地利,水到渠成

  2021年3月16日,张同梅组织筹办的北京首家肺癌罕见突变门诊开诊运营。门诊主要针对发现肺癌罕见靶点的人群开展问诊咨询、检查计划、后续诊疗及临床试验入组推荐等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623133202.jpg

张同梅在做基因靶点检测讲解

  当问及肺癌罕见突变门诊业务开展过程时,张同梅直言“一切都很顺利”。基于肺癌罕见突变患者需求、肿瘤治疗精细化发展需要,张同梅在北京胸科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和中国抗癌协会的协助下,从产生开展肺癌罕见突变门诊的想法到正式开诊,仅两个月。

  首家肺癌罕见突变门诊为什么诞生在胸科医院,而不是肿瘤专科医院?张同梅说了两点原因。一是专注胸部肿瘤诊疗。北京胸科医院是胸部肿瘤专科医院,既然做得专,就要做得精。二是肺癌患者数量多。北京胸科医院是北京22家市属医院肺癌患者最多的医院,拥有近400张肿瘤病床,约85%的患者是肺癌患者。“我们只不过是把这个门诊独立出来,后续一些肿瘤专科医院可能也会开展这样的特色的门诊。”张同梅预判道。

  肺癌罕见突变门诊开诊第一天,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有两位患者就诊,这让张同梅有些意外,毕竟肺癌罕见突变是极为细分的专业领域。到开诊第二周张同梅出诊的那天,“10个专家号都挂满后还加了三个号。也有些老百姓并不了解罕见突变真正的意义,不是罕见突变患者也来挂号、咨询,我会和每个病人、家属作详细解释,并给出一些建议,每次门诊都要看到12点以后。即使面对没有靶向治疗药可用的患者,能为他们解开心中疑虑也是好的。”张同梅说。

临床在左,创新在右

  临床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多年的从医历程,让张同梅越来越坚信,临床是医院发展之本,永远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张同梅认为,学科建设一定要回归到临床的真正需求,把临床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科主任要有临床与科研结合推动学科发展的思路。“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把遇到的每一类患者都梳理出来,指南有规范治疗方法的就依据指南来治,比如单纯EGFR突变的病人,吃EGFR-TKI就可以了。一线治疗进展后需要再次做基因检测,明确耐药机制后,还可以口服三代EGFR-TKI药物。”

  “那些指南涵盖不了的情况如何解决?比如晚期肺癌患者转移问题,为什么有的病人到最后也不会出现转移,而有的病人一发现就转移到全身了?我们能不能针对肺癌脑转移、肝转移做一些研究?”张同梅说,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对临床问题的研究。

  肺癌罕见突变是肿瘤学科发展的一个分支,肺癌罕见突变门诊的开展是肿瘤学科精细化发展的结果。无细分不规范。只有单独运营、重点发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其他延伸的研究。“把学科的每个点都做得规范了,学科整体的建设水平就会跃升一个档次”。谈到对学科创新发展的理解,张同梅认为,学科发展要结合自己医院特点、患者特点、患者真正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遇到的瓶颈,把这几个问题梳理清晰,再去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

  “肿瘤学科要创新发展,只谈治疗晚期肿瘤的手段有多少种,这是不对的。真正把癌症防控关口前移,还需要进行癌症预防和筛查知识的宣教和重点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等工作,把肿瘤整体发病率降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张同梅说。

  从患者的利益点出发,是张同梅做一切工作的底层逻辑。

加速布局,协同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张同梅透露,未来,肺癌罕见突变门诊将朝这三大方向发展。

  一是依托北京胸科医院和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尝试把周边不具备肺癌罕见突变基因检测能力的医院纳入北京肺癌诊疗中心。

  二是建设专科联盟和区域医联体。通过联盟和医联体,把肺癌罕见突变患者资源聚合起来,把肺癌罕见突变专业做规范,并依托患者资源开展研究,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

  三是在区域医联体运营成熟后考虑成立“肺癌罕见突变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成立后,将组织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提升肺癌罕见突变领域整体诊疗水平。

坚守本心,患者至上

  一面是引领肺癌罕见突变专业发展的翘楚,一面是坚守本心的纯粹医者。张同梅的每一面都填满希望和温暖。

  三个关键词

  谈到自己的从医体会,张同梅选择了三个朴素的关键词。

  感恩患者是张同梅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常听到患者感恩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鲜少听到医生感恩患者。“每个医生的成长都要依靠患者,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这个职业,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感谢患者的信任。”张同梅说这句话时温柔且坚定。

  换位思考是张同梅选择的第二个关键词。“医生的工作是每天重复的,很难做到和患者换位思考”,张同梅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亲友会面临求医的问题,这种感受更加深刻,对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影响。换位思考知易行难。张同梅强调,对患者的治疗和帮助要发自本心,只有发自本心,才能把医生这份工作做好。

  医技医德是张同梅选择的第三个关键词。医技医德之于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张同梅坦言,在看病这一领域,人工智能永远取代不了人。无论是思维观念、性格,还是病情,医生要面对的都是个性差异明显的患者,唯有靠本性驱动,才能处理好各类状况。“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医生,我很钦佩陶勇医生,他能很快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再勇敢地面对这件事”,干任何工作,人的本性都是最重要的,对医生来说更是如此。

  “来到综合科,就是港湾人”

  11年前,时任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主任的李宝兰建立品牌病房——胸心港湾,对这一创新做法,“港湾人”一坚持就是11年。

  作为李宝兰的“接棒者”,张同梅对胸心港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李宝兰别无二致。张同梅介绍,建立“胸心港湾”的想法源自综合科医护的人文关怀意识。肿瘤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和家属要经历一段激烈的、难以接受的心路历程,如果这一时期医生只想着单纯地治患者躯体上的病,不关注病人心理状态,病人的依从性就不好,治疗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当医务人员发自内心为患者和家属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践行人文关怀。”张同梅说。

  自“胸心港湾”品牌服务建立以来,每逢传统佳节,综合科都会举行医护患座谈会,每月定期为患者和家属答疑,在日常的患者管理过程中,也会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在母亲节、妇女节、患者过生日时,综合科的医护会为患者送上特别的礼物。

  6月3日,北京胸科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这样一个暖心故事:

  老徐是综合科的“老病号”,多次住院治疗。近日因癌症所致的疼痛让他更加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医生针对老徐的疼痛实施规范化治疗,护士们在给予患者疼痛评估、宣教外还经常和他聊天、唠家常,用“话聊”的方式缓解他的焦虑情绪,护士长冯月亮利用午休时间为老徐进行音乐放松。当护士长冯月亮听到因疫情原因老徐的儿子不能和老徐共度生日时,她立即和张同梅商量,决定给老徐一个惊喜,在病房为他过一个特殊的生日。

  老徐生日当天,张同梅、护士长冯月亮及医护人员代表来到老徐的病床前。张同梅捧着一个别致的蛋糕笑盈盈地走向他,医护人员齐声唱起生日快乐歌,送去全科医护人员的祝福。看着蛋糕、听着祝福,老徐含泪说道:“你们的关爱与照护让我感动,有你们家人般的陪伴,我一定会全力配合治疗,不让你们失望,这是我最难忘的生日!”

微信图片_20210623133208.jpg

张同梅和同事们为患者庆祝生日

  像这样为患者过生日,在综合科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正如张同梅所说,“做我们能做的,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和护士不光是冷冰冰的施救者,更是患者需求的实现者。

  “胸心港湾”品牌病房将专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俨然成为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的一张亮丽名片。但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的亮眼之处远不止于此。作为国家临床试验基地,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近5年来参与40余项国内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研究,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80余篇。2020年,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结合医院的专科特色,协助医院开展了肺癌早筛早诊门诊。2021年,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开展肺癌罕见突变门诊,并协助医院与通州区卫生健康委成立肺癌专病医联体,依托医联体计划开展肺癌早筛早诊工作、肺癌诊疗一体化管理和分级诊疗体系,助力三级专科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形成肺癌患者闭环管理和建立绿色通道。而这些,正在让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成为肺癌诊治的一座高峰。

  采访一结束,张同梅便匆匆赶往一场会议。这位穿梭于临床、科研、带教、管理、学术交流等多线条工作中的北京首家罕见突变门诊掌门人,永远微笑着,忙碌着,永远脚踏实地,步履轻盈。

  人物简介

  张同梅,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内华达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从事胸部肿瘤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综合治疗工作近20年,在胸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经验丰富,擅长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主要研究方向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及小细胞肺癌的诊治。承担及参与多项省部级及局级课题,参与管理多项国内国际肺癌临床试验。主要学术任职: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第一届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分委会委员,北京健康科普专家,JCO中文版肺癌专刊青年编委,首都卫生发展专项项目评审专家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