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引导页

科室介绍

Departmen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胸外二科>> 科室风采 >>正文

科室风采

命悬一线下的“接力跑”

字号:+-14

11.jpg

编者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官微将每周推出一期医学人文专刊,为您讲述发生在市属医院中的暖心故事。

第七十五期:北京胸科医院

让人文医学在临床实践中闪耀

  命悬一线下的“接力跑”

  这种情况下,每切割一刀都有如在刀尖上跳舞,周围的医护人员都屏住呼吸,生怕影响到术者,手术室内只有监护仪和辅助器械发出规律的声音。“止血钳,快……”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12.jpg

胸外二科 王宇轩

  王宇轩,北京胸科医院胸外二科,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博士在读。

  教科书中,人文医学被定义为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而临床一线医师眼中,人文医学是在医疗之外,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身体、心理感受,家庭、社会状况的关注和照护,用共情之心,站在患者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作为一名医生,对疾病的科学判断,对救治的缜密思考,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医学科学问题。而面对疑难复杂问题时的果敢决断,面对生命即将消逝时,是为了生命奋力一搏,还是为了名誉明哲保身,这些就包含了人文医学的深刻内涵。我身边就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为了救治20岁的年轻生命正在与死神奋力搏斗。

  “感谢北京胸科医院所有帮助过我的医务人员,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个坐在床上用激动的声音不停地表示感谢的患者叫小董。就在不久前,他还因为呼吸困难而命悬一线。2021年8月4日,在北京胸科医院多个学科的接力挽救下,一个西瓜般大小的巨大肿物从小董的胸腔里被取出来,小董重获新生。

  01 5次全院大讨论,最终确定手术方案

  20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可20岁的小董却被胸腔里的不明肿物折磨得奄奄一息。辗转多家医院,穿刺做了多次,治疗方式换了一种又一种,可肿瘤却没有停下生长的脚步。随着不良反应的增多,病情的不断加重,小董生命的大门正在一点点被关闭。

  “我认为保守治疗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请胸外二科评估一下,如果能手术,把肿瘤取出来,解决患者呼吸窘迫的症状,也能够获得更多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明确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支持。”肿瘤内科的郭丽丽医师和刘喆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小董抱着最后的希望住进了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

  经过检查,小董的肿瘤已经长到和一个小西瓜一般大小,瘤体已经充满了小董的整个胸腔。心脏、主动脉、气管等重要结构严重移位,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为了制定出最科学安全的治疗方案,医院先后召开了5次全院多学科病例大讨论,最终为小董确定了手术治疗方案。

13.jpg

小董的CT片,巨大肿物占据整个右侧胸腔,支气管、心脏、主动脉等重要结构向左侧移位明显。

  02 多学科合作,共同挽救20岁年轻生命

  又一场多学科挽救胸腔巨大肿瘤患者的“接力跑”将在北京胸科医院上演。面对这样的病例,北京胸科医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多学科诊疗救治体系。“对于我们来说,风险特别大,但对于患者来说,手术是唯一挽救生命的方式,如果不手术,他的生命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我们只有奋力一搏。”带着这样的信念,胸外二科主任刘志东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再次向巨大肿瘤发起挑战。

  手术当天,医院麻醉科主任刘伟带领团队正在做术前准备,这样一场手术对麻醉团队来说同样是个严峻的挑战,麻醉药量的调整,术中生命体征的维护,术中肺组织的保护等等,都需要麻醉师对这类手术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医院心脏中心张健主任团队的王彦富大夫也带着团队和IABP球囊反搏设备,早早地来到手术室严阵以待。手术中,他们要为患者增加心脏输出量,预防翻身和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心脏输出量不足导致的休克。

14.jpg

气管插管:麻醉科刘伟主任、武春霞护士长、王春医师,胸外科刘志东主任、周世杰副主任共同研判气管插管位置及肿瘤对气道的压迫情况。

15.jpg

麻醉科团队置入动脉检测探头

16.jpg

心脏中心团队术前IABP置入

  03 术中命悬一线,快速反应化解危机

  一切准备就绪,胸外二科刘志东主任、周世杰副主任和曹小庆大夫打响了这场“硬仗”。虽然在术前大家对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假设,并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方案,但打开胸腔后,小董的情况还是比想象的复杂。过大的肿瘤使刘志东的操作空间变得极其有限,部分肺组织由于长期遭受肿瘤的压迫和侵袭,早已不张,并出现了实变,奇静脉、腔静脉、纵隔胸膜、膈肌、心包,都已经和肿瘤紧紧地粘为一体。

17.jpg

手术进行中,刘志东主任团队精细操作,中间为刘志东主任,左为周世杰副主任,右为曹小庆医师。

  这种情况下,每切割一刀都有如在刀尖上跳舞,周围的医护人员都屏住呼吸,生怕影响到术者,手术室内只有监护仪和辅助器械发出规律的声音。“止血钳,快……”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原来,在分离肿瘤的过程中,肿瘤的压迫导致腔静脉压力达到近20cm水柱,腔静脉突然破裂,巨大的压力使血液如泉涌般涌入胸腔,瞬间充满了整个术野。由于出血位置较深,腔静脉压力高,简单的压迫、钳夹根本无法遏制快速涌出的血液。

18.jpg

快速处理术中出血

  就在命悬一线的刹那间,手术团队、麻醉团队迅速做出反应,纱布、吸引器清理手术视野,无创钳子阻断腔静脉,血管线缝合止血,加大输血量,脑组织保护……不足十分钟的时间,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生命保住了!

19.jpg

术中完成出血控制

  虽然惊险,但胸科团队扎实的基本功、精密的配合,完美解决了腔静脉出血。最终,在北京胸科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董胸腔内25cm×20cm×15cm的巨大肿物被成功切除。如今的小董,可以平躺睡觉了,呼吸变得顺畅了,颜面部水肿也消退了,劫后重生的他,嘴角常常挂满笑意。

20.jpg

术后第6天,小董从ICU转回病房,麻醉科刘伟主任、胸外二科刘志东主任、周世杰副主任、贾长伶护士长与小董合影。

  刘志东说,虽然手术成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今后的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小董逐渐康复的身体让我们和小董对后面的治疗充满希望。小董告诉我们,这次经历让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管未来如何,他都将以更加乐观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去迎接挑战。

  这场胸部巨大肿瘤的“硬仗”的硝烟已经散去,小董和胸科的MDT团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生的挑战和名的姑息中,胸科的医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文医学情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的挑战。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但作为医生,出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出于对救死扶伤职业精神的践行,我们选择了挑战。虽然这只是伟大中国医生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我们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真正让人文医学在临床实践中闪耀。

医学人文点评

  一袭白素衣,一颗炽热心。在这似水流年里,见惯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才深谙生命的可贵。揣一个天使的梦想,青春不悔,岁月依旧。北京胸科医院的同仁们,勇于挑战,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技术呵护年轻患者的健康,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白衣天使们努力追寻前辈的足迹,以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用圣洁的双手托起生命,彰显医护人文关爱。我们感叹那生命的脆弱,也惊喜那无畏命运的顽强。北京胸科医院医务工作者坚持服务患者的初心、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赢得了这场生死营救的胜利,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人:王静

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