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聚焦
援藏三十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援藏情 篇章一:人生总需要一些刻骨铭心的勇敢——商雪辉
援藏三十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援藏情之
人生总需要一些刻骨铭心的勇敢
——商雪辉
对口支援西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1994年以来,先后有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高原各地。从经济援藏、科技援藏等,到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到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他们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挥洒智慧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30年来,北京市派出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他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西藏的发展出力。30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明显,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打包先进经验,培养“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疗人才;30年来,医疗援藏干部人才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奋力开创援藏卫生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北京胸科医院党委推出特别策划,讲述胸科援藏干部人才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
篇章一
人生总需要一些刻骨铭心的勇敢
——商雪辉
洁白的冰川,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壮美的雪域高原如诗如画。2018年8月,作为北京胸科医院肿瘤科护士长的商雪辉在得知援藏任务后第一时间报名,告别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跨越3600公里逆行而上,从繁华的北京到雪域高原,在那段难忘的岁月,商雪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援藏医护人员的初心使命。
商雪辉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工作是护理部主任兼ICU护士长,她用两周的时间转遍了医院的每个病房,内科、外科、门急诊、手术室、血透、干保、高压氧、供应室、ICU、CCU、NICU,了解了每个科室的特点、环境布局及资源设置,并很快发现了护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随后商雪辉快速理顺了工作思路,重点围绕加强护理教育夯实基础知识、开展护理科研、提升护理质量,护理人才培养及开展新技术几方面进行。在她的带领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成立,举办了护理科研及论文撰写培训班,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作出了巨大努力。此外,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包括跟岗培训,专科护士培训,进修及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班等形式,不断为护理领域增添新力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管理的不断深化,科研工作已经成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医护质量、增强医院综合实力的强大动力。而护士缺乏科研意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在商雪辉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护理科研的基础培训,还举办了《护理科研及论文撰写培训班》,从北京请来专家进行授课,在培养及推动护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她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尊重藏族民族传统,维护藏汉民族的团结。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团结工作岗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同藏族同胞友好交往,始终把绝对忠诚、为民务实、责任担当和清正廉洁贯穿援藏工作全过程,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不忘初心、无私奉献。
回首她的援藏之路,商雪辉只用八个字来表示:淡然、接受、适应、迎接。她说:“援藏是一种磨砺,我珍惜这次机会,我将这段援藏经历看成人生的一段机遇和挑战,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向医院、向党组织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