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引导页

科室介绍

Departmen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消化内科>> 特色技术及简介 >>正文

特色技术及简介

肠道溃疡鉴别诊断

字号:+-14

  肠道溃疡的鉴别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一些需要鉴别的常见疾病:

  一、主要疾病类别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溃疡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向近端蔓延。内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脓性分泌物(脓血便),溃疡间粘膜不正常。活检示隐窝脓肿、隐窝结构破坏、杯状细胞减少、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克罗恩病: 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但好发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溃疡形态多样,早期可为阿弗他溃疡,进展期可呈纵行溃疡、匐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透壁性炎症,导致瘘管、脓肿、狭窄。活检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但检出率不高)。

  2.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

  肠结核: 好发于回盲部。溃疡多呈环形(横向)、潜行性,边缘不规则,可伴炎性息肉和肠腔狭窄。常伴肺结核或其他肺外结核。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或抗酸杆菌有确诊意义。

  1.沙门氏菌病、志贺菌病(细菌性痢疾)、弯曲菌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等: 多引起急性感染性结肠炎,可形成浅表溃疡,通常有发热、腹痛、腹泻(可为脓血便)。病程相对较短。粪便培养是确诊关键。

  艰难梭菌感染: 常发生于抗生素使用后,引起伪膜性肠炎,内镜下可见黄色或黄白色斑片状伪膜覆盖粘膜,伪膜脱落后形成溃疡。粪便检测艰难梭菌毒素或基因。

  (2)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性肠炎: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溃疡可深大,易出血或穿孔。活检组织中找到CMV包涵体或免疫组化/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

  单纯疱疹病毒性肠炎: 较少见,也可在免疫低下者中发生。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痢疾: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好发于盲肠和升结肠。溃疡特点为“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溃疡间粘膜正常。粪便查滋养体或包囊,血清学抗体检测有助诊断。

  血吸虫病: 慢性期可形成虫卵肉芽肿和溃疡,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或直肠粘膜活检找虫卵。

  3.药物性肠炎/溃疡: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肠病: 长期服用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引起小肠(尤其空肠)和结肠粘膜损伤,形成溃疡、狭窄、穿孔或出血。溃疡可为环形。停药后通常好转。

  其他药物: 某些化疗药、氯化钾缓释片、金制剂等也可能引起肠道溃疡。

  4.缺血性肠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多见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心衰、低血压等基础疾病。常急性起病,剧烈腹痛后出现便血。溃疡多呈节段性分布,界限清楚,与血管分布区一致(如脾曲)。影像学(CT血管成像)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

  5.肿瘤性疾病:

  肠道淋巴瘤: 可原发于肠道(如MALT淋巴瘤),形成溃疡、肿块或弥漫浸润。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依据。

  肠道腺癌: 恶性肿瘤本身可形成溃疡(火山口状),但通常伴有明显的肿块,病理可确诊。

  转移性肿瘤: 其他部位肿瘤(如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转移至肠道也可形成溃疡。

  6.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白塞病: 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肠道白塞病好发于回盲部,溃疡多为单发、深大、穿透性,易穿孔。诊断需结合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肠道血管炎可导致溃疡、出血、穿孔。常伴有其他系统性表现(皮疹、关节炎、肾炎等)和自身抗体阳性。

  结节性多动脉炎: 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肠道血管导致缺血、溃疡、穿孔。

  7. 放射性肠炎:盆腔或腹部放疗后引起的肠道损伤。急性期表现为粘膜炎症、溃疡;慢性期(数月到数年后)可发生溃疡、狭窄、瘘管。有明确的放疗史。

  8.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胃肠道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任何部位,表现为粘膜溃疡、水肿、增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常升高,活检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伴有食物过敏史。

  9.其他少见原因: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免疫细胞攻击宿主肠道,引起严重腹泻、腹痛、血便,内镜下可见粘膜糜烂溃疡。

  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肠道血管壁,导致缺血和溃疡。

  特发性孤立性溃疡综合征: 直肠(尤其是前壁)出现良性、孤立性溃疡,可能与排便习惯异常、粘膜脱垂等有关。

  二、鉴别诊断要点

  详细病史:

  起病情况(急性、慢性、复发性)

  症状特点(腹痛性质部位、腹泻频率性质、有无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体重下降)

  既往史(结核病史、IBD病史、手术史、放疗史)

  用药史(尤其是NSAIDs、抗生素、免疫抑制剂)

  个人史(旅行史、疫水接触史、过敏史、吸烟史)

  家族史(IBD、肿瘤等)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腹部检查(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包块、肠鸣音)

  肛周检查(瘘管、脓肿、肛裂 - 克罗恩病)

  皮肤粘膜(皮疹、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 - 白塞病、SLE)

  关节(关节炎)

  眼部(葡萄膜炎 - IBD, 白塞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白细胞升高)

  炎症指标(CRP, ESR)

  粪便检查(常规、潜血、培养、寄生虫卵/滋养体、艰难梭菌毒素、钙卫蛋白等)

  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白蛋白)

  免疫学(自身抗体如ANCA, ASCA, ANA等 - 对IBD、血管炎、SLE有鉴别作用)

  感染相关(T-SPOT.TB/PPD试验、CMV/EBV抗体或DNA、HIV抗体)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初步筛查,看肠壁增厚、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

  腹部/盆腔CT或MRI(尤其CTE/MRE): 评估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瘘管、脓肿、肠系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腹腔其他脏器情况。对克罗恩病、结核、肿瘤、缺血等诊断价值大。

  钡剂造影: 应用少,但仍可用于观察狭窄、瘘管等。

  内镜检查(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观察: 是诊断结直肠和末端回肠病变的主要手段。可直接观察溃疡的形态、大小、深度、数目、分布特点(连续性/节段性、跳跃性)、边缘情况、周围粘膜改变,并进行多部位活检。

  小肠镜检查(气囊辅助或螺旋式): 用于观察常规结肠镜和胃镜无法到达的小肠中段病变。

  胶囊内镜: 无创筛查小肠病变,但无法活检,对肠道狭窄者有风险。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 评估上消化道有无累及(克罗恩病、白塞病、CMV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

  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确诊大多数肠道溃疡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医生通过观察炎症细胞类型(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有无肉芽肿(干酪样/非干酪样)、有无肿瘤细胞、血管炎改变、特殊病原体等,提供核心诊断依据。

  总结

  肠道溃疡的鉴别诊断范围广泛,从常见的感染、IBD、药物损伤,到少见的血管炎、肿瘤、系统性疾病累及等。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的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病理)是诊断的核心。 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内镜和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消化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外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