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聚焦
【胸科故事】一场跨越千里的医务社工守护行动
“这把扇子上的‘安康’,是我最想要的礼物。”在北京胸科医院骨科的病房里,23岁的彤彤(化名)轻轻摩挲着扇面上的字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略显苍白但坚毅并带着笑容的脸上。这个曾带游客走遍山水的年轻导游,如今正以另一种姿态,书写着与命运抗争的动人篇章。
命运转折:
从山水间到病床上的两年抗争
2023年夏天,彤彤的人生轨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持续发热头痛被当作感冒治疗近半月后,她在带团时突发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经腰穿确诊结核感染,随后陷入浅昏迷。从武夷山市立医院到福州肺科医院,从宁夏ICU到康复医院,两年间,脊髓结核导致她左下肢无知觉,右脚趾仅能微动,大小便失禁成了日常困扰。
“看着她的朋友圈,没有设置时间限制,所有的内容都可看,里面有美丽的自拍,有朋友们聚会的视频,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父亲坐在床边,粗糙的手掌轻轻给女儿按摩下肢,眼里泛着泪光。为了照顾女儿,这位化工厂工人请了一个半月的假,全家靠着父亲每月4000元工资和单位募捐的5万元支撑,申请低保和残疾证成了这个西北家庭的救命稻草。
社工介入:
五次面谈织就希望之网
“第一次见她时,她用眼睛笑着跟我打招呼。”北京胸科医院医务社工詹蓉回忆起与彤彤的初次相遇。从夸她“很棒”的破冰,到以“导游证考试”为切口的深入交流,社工团队通过五次面谈逐步勾勒出这个家庭的三重困境:缺乏北京康复医院的信息,经济压力制约后续治疗,担忧病愈后社会融入问题。
沟通后,社工团队迅速行动,整理了10余家康复医院资料,联系了通州、顺义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中康、老年康复医院等机构;从网上筛选20余家基金会信息,为大病救助铺路;考虑到夏日病房闷热,送去印有“安康”的扇子和丝巾——扇子空白处被彤彤写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丝巾则细心遮盖住术后不便穿衣的身体,守护着少女的尊严。
双向奔赴:
从“病床”到“社会”的温暖接力
“先让彤彤进入康复状态,哪怕每天只恢复一根脚趾的力量,都是希望。”社工的专业建议给了全家定心丸。经过多方协调,北京顺义一家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康复医院同意接收。社工还为彤彤制定了“出院锦囊”:从救助渠道清单到康复注意事项,从情绪疏导技巧到长期职业规划一应俱全,当提到可以尝试视频号、抖音号运营时,彤彤的眼睛瞬间亮了:“或许有一天,我能在线上带大家看中卫的沙漠星星。”
父亲口中那句“卖房也要治”的承诺,正通过社工链接的基金会、工会、商会募捐获得更多支持。这个西北家庭从未想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有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正为他们编织着一张“康复-经济-心理”的立体支持网。
微光成炬:
医务社工的“生命陪伴”
“医务社工不是简单的资源链接者,而是要成为患者与家庭的‘情绪锚点’。”社工詹蓉翻开工作笔记,手机里和彤彤的合影,想起彤彤爸爸给彤彤按摩的情景。在北京胸科医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有人在这里重拾微笑,有人从这里走向新生,有人学会与命运和解。
当彤彤离开病房时,扇面上的字迹已被阳光晒得发亮,脸上的笑容更加美丽。她不知道前方的康复之路还有多少坎坷,但手中的扇子、社工整理的资料册,以及父亲手机里存着的20家基金会联系方式,都在告诉她:生命或许会突然转弯,但总有人愿意陪你走一段温暖的上坡路。
上一篇: 【媒体关注】夏季护齿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