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医者丨“我真的很想和患者说 没问题”

“为心奋斗的人”——这是张健的微信名,在我们持续跟拍的时间里,真正见证并记录了医学,为什么是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中煎熬,并迷恋着创造不可能为可能,妙手回春的医者,用尽自己的知识、能力、意志力渴望逆转生死。
其对手绝不容小觑,据统计,全球死亡人数中有百分之三十是心血管病人。心脏病连同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我国心血管病人已达2.9亿人次,意味着每10人中有2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每10秒就会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药物、支架、导管介入、瓣膜置换等多种治疗手段,每年都会用于高达1700万的心血管病人中,而这个数字仍在以15%到20%的速度不断增加。
一个伴随着哭声的故事
72岁的黄莉,凌晨时出现了心绞痛症状,转入北京胸科医院,因为已经持续疼痛十几个小时,医生初步判断,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老人在外院的冠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末端的前三叉病变,多支多处堵塞,院方建议她采取搭桥的措施。但如今老人的右冠也已经完全堵死,心脏供血,只能依靠左主干一条微弱的缝隙。一旦这条缝隙被堵死,老人随时可能死亡。
张健赶到时,新的造影结果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急性心梗同时诱发了胃粘膜病变,已经引发了消化道出血,无论是心梗还是消化道出血都可能夺走老人的生命,老人现在的状况,可谓是九死一生。
情况危重,时间紧急,张健迅速决策,在不使用任何药物刺激胃的情况下,放入球囊撑开血管,让血液通过,争取在有限的时间窗,恢复老人的心脏供血。
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主要分为预扩和后扩。在血管严重狭窄病变的时候,导丝通过后支架可能不容易释放,这时候就会用一个球囊先进行预扩。而对于很严重的钙化病变,或者发现支架扩张不满意,这时候要用到后扩球囊。
老人的血管已经严重钙化,病变在即将到达心脏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拐角,依靠丰富的经验,张健让导丝在细小脆弱的血管里,顺利通过拐角。球囊送达扩张后,终于有了微弱的血流通过。然而,这一丝微弱的血流,并没有阻止死神的脚步,老人身体的缺血面积太大,很快,血压开始下降,心衰加重,出现了心源性休克。
医生们开始接连上台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一个20分钟过去了,老人没有好转的迹象,又一个20分钟过去了,结局依旧。张健和其他医生最终没能阻止死神的到来,手术室外,家属们的哭声震耳欲聋,手术室内,一片愁云惨雾。
“面对患者家属痛苦流泪,其实你真的想用一句肯定的话,说你到这儿了,我们肯定能有手段给他治好。但是这个话我们不敢说,想说而不敢说,这就是医学。”
张健,曾在北京的陆军总医院与心脏打了20多年的交道。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东部地区急需一个心脏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承担起了这一角色。2018年,他脱下军装,组建了一支48人的医疗团队,来到这里。在这家医院里,急诊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从急诊到导管室只有短短11米。这11米,是争分夺秒的11米,是张健直面死神,白刃相接的11米。
一个本院护士的故事
卢斯然,是本院的一名护士,她的父亲卢其春因急性心梗入院,心脏内的三条血管,都已发生重度和闭塞狭窄,缺血面积巨大。任何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让他难受的喘不上来气,时刻都有猝死的风险。而卢斯然的母亲,患有骨癌,只能暂时由姥姥照顾。
每尝试疏通一条血管,就需要开展一台手术,这意味着,医生和患者要共同经历三次风险。在打入造影剂后,卢其春的三根血管清晰可见,其中病变最严重的,是位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脏左心室的血液,50%~70%来自这根血管的供应,但卢其春的这根血管,近端远端都发生了病变,远端完全闭塞,近端严重狭窄。
冠脉导丝、球囊、支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三驾马车,其中冠状导丝最为常用。我们很难想象直径仅仅0.20毫米—0.35毫米的导丝内融合了多种复杂技术,也很难想象医生们是如何将导丝顺利通过蜿蜒曲折的血管的。
然而,心脏手术总是会伴随着意外,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病人卢其春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他对缺血的耐受性非常差,导丝带来了新的阻塞,缺血的加重,让卢其春突然出现了濒死感。
而此时球囊即将到达远端血管,进行血管扩张,一番努力和坚持,病人依然无法耐受。距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但张健必须选择停止,重新制定手术方案。他决定转变路线,解决近端堵塞血管,这将是本场手术,最后一条可以尝试的路线,如果近端血管也无法疏通,卢其春将随时面临猝死的风险。这是医者,也是患者的最后一次机会。
面对危机和变化,张健及时做出的改变奏效了,二十分钟他疏通了卢其春近端的病变血管。血液通畅,让卢其春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不是最后的胜利,远端的病变还需要进行再一次的手术。
传说中的CTO患者
刚完成卢其春的手术,下午又迎来了一位72岁的患者,张健将继续再战病魔。
王希荣,今年72岁,两天前刚刚做完急性心梗手术,心脏左边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右边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这类患者有一个特别的名字,CTO患者。
CTO,指的是全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表示长期慢性,“T”代表完全百分百,“O”代表闭塞。CTO被称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后的堡垒,开通难度大、耗时长并且成功率较低。血管中的堵塞物钙化程度如同一块巨石挡在道路中央,张健需要利用导丝将其疏通。然而还有比手术更让人担忧的,就是何时开始这台难度巨大的手术。
一边,刚做过一次手术的老人心功能很差,手术过程可能耐受不了,另一边,不手术,老人随时可能因心衰猝死。张健面临两难抉择,思索再三决定第二天就手术。
困难接踵而至,老人不能久卧,手术必须快速进行,最大程度压缩时间。造影图像显示,王希荣的这根血管有两个部位拥堵,其中近端钙化长度已长达三厘米。而血管中的钙化病变每超过一厘米,手术成功几率就会减少一倍。而且,坚硬的钙化需要使用到硬导丝,硬导丝在通过坚硬物时,容易发生侧偏,捅破脆弱的血管壁,引发大出血。而软导丝面对这样长达三厘米的百分百堵塞又很难通过。张健不断小心翼翼地尝试着。
多次尝试,多次失败,导丝始终没能顺利通过钙化的血管。找不到出路,时间还在不停地向前急走,手术台上的气氛一度变得凝重。迷茫之际,张健突然发现了一条通路,这条血管的侧缝,或许可以将导丝同时送入两处闭塞的位置。这是对医生本身的巨大考验,全凭经验,张健只能放手一搏。
“这个导丝虽然不是一个活物,但是时间久了以后,你跟它之间,就像我们的乒乓球冠军跟他的球拍一样,他俩之间是有感情的,甚至说是有某种能交流的境界。”
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尝试,张健一举击中,将导丝成功穿入血管中的两处闭塞段,在场的所有医生松了一口气,王希荣的手术成功了。
夜行回家的路上他告诉我们,自己非常喜欢一部电视剧《亮剑》,“亮了剑了,虽败犹荣。不能缺乏战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