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关乎万千家庭!我国抗结核新药研发“一路狂飙”,未来将改变治疗格局
在结核病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就是医疗人员手中的武器,帮助他们控制结核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因此更多的药物选择是终止结核病的关键。就在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一天,北京胸科医院的媒体沟通会上,多款针对结核病治疗有前景的药物展示出了不错的效果,未来将成为中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武器。
北京胸科医院研究团队发现,“结核抵抗者”现象,即部分长期暴露于结核分枝杆菌环境中的人群不发展成结核潜伏感染者。研究表明,他们的巨噬细胞对结核菌清除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依赖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6(HDAC6)。以此为基础,团队筛查出影响 HDAC6 降解的关键泛素连接酶及相关抑制剂,其中 CRBN E3 泛素连接酶抑制剂泊马度胺效果显著。在动物感染模型中,泊马度胺清除了肺和脾组织的减毒活疫苗菌株,抑制肺组织炎症损伤,高效清除细胞和小鼠体内分枝杆菌。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首次发现用于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尼达尼布具有抗结核活性,且与贝达喹啉等抗结核药物有协同作用。在小鼠结核感染模型中,尼达尼布缩短了结核转阴时间,降低复发率,缓解肺组织病变。其作用机制是增强巨噬细胞内自噬流,对宿主靶向调节。该成果已获批中国专利和 PCT 专利,正在开展临床研究,有望解决当前结核病化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费用高及耐药严重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泊马度胺和尼达尼布毒性较传统抗结核药物更小,“老药新用” 策略使其安全性更高,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大增,且不会产生耐药性,能与现有抗结核化疗药物组成新方案,降低结核病复发高风险人群发病风险,极具成为 “宿主导向治疗” 新型药物的潜力。目前,北京胸科医院已开展泊马度胺和尼达尼布的临床研究,未来还计划开展更大规模二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此外,北京胸科医院在新药研发方面多点开花,牵头完成舒达吡啶 II期临床研究,吡法齐明、JDB-0131 完成 IIa 期临床试验,OTB-658 完成 1 期临床试验,NTB-3119 正在开展 1 期临床试验。与全球抗结核药物发展联盟合作开发的全新靶点、新机制与新结构的抗结核候选化合物 JYS-001,抗结核活性强、药代动力学特征优异且安全性高,有望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结核新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 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3 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达 1080 万,发病率为 134/10 万,同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达 125 万,结核病再次成为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死亡人数几乎是 HIV/AIDS 的两倍。与 2015年相比,2023年全球发病率仅下降 8.3%,与“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中2025年应实现的结核病死亡人数减少 75%、发病率减少50%的目标差距明显。我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23年估算有74.1万新发患者,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8%,死亡人数约2.5万,死亡率为2.0/10万。控制结核病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急需高效预防疫苗、新药和新策略。
这些创新药物一旦成功上市,将大幅改善结核病治疗现状,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为广大结核病患者带来新希望,也将为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