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一场医护患的“双向奔赴”:我治愈你,你温暖我
结核二科 张杰文
张杰文,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二科护师。曾参加全国结核病健康教育短视频展播获一等奖。获得过“抗疫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提升人文医学素养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大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医疗服务如果没有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医者仁心的初衷。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医院是他们落难时寻求帮助的港湾,在这里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爱心、仁术,帮助他们战胜病魔,浴火重生,虽然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这是本职工作,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生命的重托。
记得之前收过一位患者,一般患者住院都是大包小包地装着日常生活用品,但是我发现他除了为住院准备的东西以外还拎着装了好几本名著的透明塑料袋。他来到科里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病室不是单间后非常抗拒,拉着脸毫不客气地问我:“你们这样的三甲医院连个单间都没有吗?其他几个病人都得的什么病啊?他们吵不吵,折腾吗?我晚上怎么睡觉啊?”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我深知这是个很在意生活质量的患者,大脑飞速运转思考该怎么安抚他,我知道按照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心里很难接受与陌生人同住一室,更害怕其他患者病情重会影响到他休息和治疗,但是我们医院目前正处在改建中,病房紧张,结核病房没有单人间,医院能够提供的条件一时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很多患者对此不满,病房医务人员也想尽办法缓解这类矛盾。
于是我马上接过他手里的东西微笑着解释说:“医生在安排床位时已经考虑到了患者的病情,将重症患者、夜里需要治疗的患者放在抢救间,尽可能把相似病情的患者放在一个房间,您放心,万一同病房的病友病情变化,影响他人休息,我们会随时调整床位;我们也会迅速帮您完成检查和治疗,尽可能缩短您的住院时间。”听到这,他拉着的脸似乎放松了一点。我便接着说:“这个病室里面已经住了一位患者,而且这位患者还是某高校的教授呢,平时经常看书非常安静,应该不会影响您的休息,而且我看您也挺喜欢看书,没准儿您还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心得呢。”
这时他依然盛气凌人地问我:“哼,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看书?”我冲他袋子里书的方向指了一下,这时他笑了笑,“眼睛还挺尖,那好吧,我也不为难你了,先将就着住吧。”
我赶忙帮他安顿好,讲解了住院注意事项,留取各种标本的要求,尤其是强调了留取痰标本的重要性,告诉他痰中查结核菌是诊断结核病的必要条件,尽快留取高质量的痰标本,可以尽早明确诊断、开始治疗,早日出院。当我完成这一系列入院宣教后,他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调侃说:“虽然你们医院住院条件不尽人意,但是你们处处替患者着想,也算弥补了硬件的缺陷吧。”
随后的日子里,作为责任护士的我自然免不了跟他交流。一次查房的时候,我看他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我便主动过去问他:“您怎么了,是哪不舒服吗?是发烧了吗?试一下体温吧。”他冷冰冰地回复了一句:“不用,别管我。”我还是走到床边摸了摸他的额头,不热,又数了一下脉搏,正常。我想连着几天阴雨绵绵,天气是有点冷,便拿了一床被子默默地放在他床尾。
后来的几天我因公出差了,等我回来后又悲催地患上了甲沟炎,一瘸一拐地上了班,再去到他的病房为他做治疗时,他看到是我竟然主动关心起来:“你这几天没上班,是脚受伤了吗?”我说:“我出差了,外出学习,可能走路多了,得了甲沟炎,科里人手少,没好意思请假就上班来了。”他关切地说:“我女儿得过甲沟炎,可疼了,你要多休息啊!”我告知他我第二天休息后他略显激动,“巧了,明天我出院,我家附近有一个诊所看甲沟炎特别好,我女儿就是他们治好的,明天跟我的车走吧,治疗完了再把你送回来,一会儿就完事儿。”听了他的话,我内心触动特别大,我是他的责任护士,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患者体会到了我们的爱心服务,回馈给我家人、朋友般的关心。
这个故事可能在医院这个大环境里很不起眼,但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就像特鲁多墓志铭中说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我们把尊重、理解、关怀不求回报地落实到每一个患者身上时,他们同样以爱回馈我们。这不仅让我感受到治病救人的职业成就感,更体现了我们的人文服务带来的融洽、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
医学人文点评
作者是一名责任护士,安排一患者住院,因没有单间,患者产生了不良情绪,作者告诉患者住院是根据病情安排病房并分类管理。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患者带了几本名著,则安排和某高校的一位安静而且好读书的教授同一房间。之后作者的细心、爱心和行动打动了患者。而在作者得了甲沟炎一瘸一拐来上班时,那位患者则热情地为作者着想去解决问题。
文章很感人,事虽然都是小事,但体现了医者仁心,不一定轰轰烈烈,可能只是点点滴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本文中的患者被责护感动之后,则尽量想办法去解决责护的伤痛。说明医患关系本身很简单,医患本一家,随着人文医学的建设,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
点评人:刘玉超
北京中医医院干保科/老年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