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官方网站!

新闻

NEW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重要新闻

新闻

重要新闻

【胸科人战疫故事】荣耀:能代表北京胸科医院外出支援 我骄傲

作者:丛林 来源: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1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疫情再次反复,北京众志成城。从4月底京城吹响集结号开始,所有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住在北京、爱在北京的“北京人”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参与着北京的疫情防控。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胸科医院同样深爱着北京,服务着北京,护航着北京。在党和政府的征召下,一批批胸科人在所党委的带领下挺身而出,不仅保障着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更用“大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深入村镇社区、走进封控领域、支援隔离场地,采核酸、护患者、传科普,用汗水为北京的疫情防控筑起一道道铁栅。

2022年我在防护服里过了五个节

4.jpg

  从元旦到除夕,从五一到端午,包括2月14日的“情人节”,2022年已过的时间里,北京胸科医院的陈洋这五个节日都是在防护服里度过的。看似偶然,但当我们走近她,却在感动中发现这里的必然……

  陈洋,北京胸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一个活泼开朗,阳光爱笑的女孩儿,也是一个勇于面对挑战,关爱兄弟姐妹的小姐姐。几天前的端午节,她刚刚带队从海淀区支援核酸返回,算下来,这已经是她今年第3次外出支援了。

  从2020年初开始,陈洋就是医院外派支援工作的排头兵,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中,外出核酸采样支援、疫苗保障、院内24h核酸采集,都有这个小姑娘的身影,只要医院需要,她就随时出现。也正是这样,她在大兴度过了炎炎烈日,在顺义抗过了数九寒天,在丰台过了小年,在核酸门诊过了除夕,在昌平北七家讲述了劳动最光荣,在海淀四季青吃了红枣蜜粽,就连小姑娘们最向往的情人节,她也是在防护服中独自度过。用她的话说:“反正我也单身,一个人在单位过更有意义。”

  今年4月底,刚刚值完这个月最后一个排班的陈洋正准备回家,却得知自己的小区即将被封控,只进不出,于是她就毅然决然的找来一张行军床,住在了科里。同事看到她调侃道:“你个苦孩子,无家可回了啊。”陈洋却答道:“谁说我无家可回了,胸科医院就是我家啊。”就这样,这个“无家可归”的小姐姐在医院开启了“日夜兼程”的工作模式,主动请缨参与五一劳动节期间的外派工作。她说,反正也回不了家,让能回家的同事回家过五一,这样对她来说更有成就感。

  疫情防控以来,陈洋共外出支援400多个小时,足迹踏过北京六个区,为近10000人次进行了服务,包括元旦、除夕在内,前后共有5个节日在疫情防控一线度过。她说,从大兴到顺义,从昌平到通州,再从丰台到海淀,疫情相伴的日子见证了她的成长,她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一名胸科人的骄傲与自豪。

5.jpg

  “我有三个愿望,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希望医院大楼尽快拔地而起,也希望我能尽快脱单。”——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 陈洋

防护服下的“妈妈”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在北京地坛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一个大白怀抱着一个宝宝,深情的望着她,唱起一句句童谣,哄着她入睡,“宝贝,快睡觉哦,‘妈妈’在呢。”

  这个大白是北京胸科医院支援地坛医院隔离病房的护士李光,怀中的孩子是一个不幸感染的小宝宝。

  “哇……,哇……” 从这个小宝宝住进病区开始,陌生的环境让她哭声一阵接着一阵,手忙脚乱的家人哄来哄去,孩子的哭声也丝毫不减。循声而去的李光经过家人同意抱起她,一边摇,一边唱起儿歌:“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渐渐的孩子的哭声减弱了,只见她眼眶湿润的看着李光,抽吸着鼻子,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我就叫你月月好不,月月不哭哦,妈妈在这里呢。”看到小月月情绪稳定了,李光又继续哼起小曲儿,慢慢的哄她睡觉:“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睡吧,睡吧。”

  “一会儿宝宝就睡着了,她还闭着眼睛冲我笑了笑,在那一瞬间我脑海里浮现出女儿诺诺小时候的笑容,好像抱着自己的宝宝,小小的,还有奶香味儿。”李光回忆道。轻轻的放下孩子,李光对孩子家人叮嘱道:“先让她睡会吧,孩子哭闹要看看是不是拉了、尿了,别捂着,容易长痱子,孩子哭了,您随时叫我,我再来看她。”就这样,李光在班上这几个小时,每个小时,她都会去看看小月月。孩子睡着了,就从门缝看看,孩子醒了,她就走进去抱一抱。小月月也好像感受到李光的爱,这一天,没再哭过。

  后来,因为治疗需要小月月转到了其他病房,第二天交班时,得知小月月转病房了,李光有些失落,还刻意打过电话去询问孩子的情况。“说实话,听到她去别的病房时,我真挺失落的,这当了一天她的妈妈,还真是放不下这个孩子,可能这就是母爱吧。”

  李光的支援时间很快结束了,就在她闭环管理隔离期的最后一天,她依然惦念着小月月。

6.jpg

  “我是北京胸科医院的‘无名小卒’,但没有医院这个家,就没有我。所以我每天醒来就告诉自己做该做的事情,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天就没白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 李光

这就是我的工作

7.jpg

在隔离点污染区进行三样本采集工作:左至右,彭乐、张朝君、杨中元、刘芳、王小竹、王雨、刘思。

  拍摄者:梁清涛

  5月19日,北京胸科医院又一批次的10名同志组成支援小队,赶赴丰台区的隔离点,开始了为期18天的院外支援工作。

  从清晨开始,为隔离人员测温、查验健康码、核酸采集、物资发放、工作人员培训、报表填写……一连串的工作每天不停的重复着。“一轮工作下来,6-8个小时,大家马不停蹄,很辛苦但所有人的意志都很坚定,我们胸科人拧成一股绳,相互照应着,一起努力着。”队员结核三科副主任医师梁清涛说到。

  隔离点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集,任务繁重,很多隔离人员必须当天采样、送样、当天出结果。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胸科小队把队员分为准备人员和采集人员两队,从每天零点开始,准备人员开始准备新一天的采样物资、明细;5点开始,采样人员开始准备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样,赶在上午8点完成所有人员的核酸采样,确保他们的结果当天检出。“胸科人不怕苦,不怕累,哪怕是高温天气下瞬间浑身湿透,也互相团队协作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采集。”

8.jpg

在清洁区准备给隔离人员采集核酸:左至右,杨中元、王小竹、刘思、梁清涛、张朝君、王雨、刘芳、彭乐。

  拍摄者:天坛队友刘长彬

  “面对隔离人员,我们医务工作者既要有原则,也要有温情。隔离会使他们的情绪焦躁,每日给他们一个真挚的问候,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关心关爱他们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队员结核三科主管护师彭乐表示,医护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往往就能缓解心中的不安和压力。反过来,隔离人员的一句感谢,也足以去除我们一天的疲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要靠精湛的医术、严密的防控、扎实的保障,更要依靠众志成城的精神、团结一致的劲头儿。

  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用坚毅无畏的力量阻挡住了病毒的侵袭;回到生活,他们是邻居家的孩子,是幼童的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妻子。但正因为普通,在紧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于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更显得弥足珍贵。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冒风险到抗疫一线工作时,很多医护人员的回答是,“这就是我的工作”。此时此刻,这七个字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9.jpg

在清洁区第一组队员准备给隔离人员采集核酸。左至右,刘芳、刘思、王小竹、王雨。

拍摄者:杨中元

  “一个隔离点,就是一方阵地,坚守阵地就是筑牢防线。疫情就像‘集结号’,见证着我们每个人的默默付出和奉献。”——丰台隔离点医疗队

10.jpg

  在这12天的采集中,遇到过不理解,心中也有过委屈,但我也收到了很多来做核酸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以及小朋友们的问候,虽然身上很热但是心里很甜。这次外出支援任务对我来说是个很珍贵的经历,我很珍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胸外一科护士 陈轩(5月23日-6月3日,支援海淀四季青核酸采集)

11.jpg

  从清晨到深夜,再从深夜到清晨,我们抄体温,查核酸,身体疲惫过,精神紧张着,但胸科的兄弟姐妹们众志成城,一起奋斗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我们一起跨过了重重困难,这让我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坚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把这股劲儿保持下去,不忘我白衣天使的初心。——胸外一科护士 王珞凡(5月19日-6月5日,支援丰台隔离点)

12.jpg

  从开始培训到任务结束短短的三个星期,有哭有笑也有甜,会被隔离人员不理解,会想家,但是有护士长的关心,家人的安慰,同事们对我的照顾顺利完成了此次任务。充实的支援工作让我受到了磨练和成长,也度过了自己24岁的生日,我奉献了微薄之力,我和同事们守护了一方平安,我为我和我的同事们骄傲!——胸外一科护士 王敏(5月6日-5月19日,支援通州台湖隔离点)

13.jpg

  当知道自己要去隔离点时,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些未知感和紧张,唯一可以确认的想法就是作为胸科人,外出任务代表着胸科风貌,自己要积极认真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并做好个人防护,对被隔离人员负责和对自己负责,为国家的抗疫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麻醉科主治医师 曹晓曼(5月3日-5月12日,支援大兴隔离点)

14.jpg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184名密接人员均顺利转居家隔离或转往其他隔离点继续观察。坐在回家的车上,之前种种辛苦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满满的成就感。这八天,有苦有泪,但也让我收获了友谊。团队的力量与队友的包容,感动了我,如果还有外出支援任务,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报名,因为我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脏中心主管护师 乔旭(5月3日-5月12日,支援大兴隔离点)